2024年12月26日,多晶硅期货在广州期货交易所正式上市,这一市场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多晶硅期货全合约上市首日,成交量达到33万手,接近我国全年多晶硅产量的一半,交易活跃程度不言而喻。次日,成交量稳定在18万手左右,证明了市场的热烈反响。然而,面对当前历史较高的库存水平,多晶硅的价格空间是否有限呢?这是要求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多晶硅的背景。多晶硅又称高纯多晶硅料,是光伏与半导体产业链中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近年来,其价格波动剧烈,影响着下游硅片、电池片等产品的定价,也直接影响到相关企业的盈利能力。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多晶硅期货的推出无疑为公司可以提供了风险管理的工具,有助于稳定整个产业的波动性。
根据市场数据分析,2024年上半年,由于下游需求减弱,多晶硅价格急剧下滑,最低跌至40000元/吨,众多生产企业陷入亏损危机。在此背景下,许多公司开始选择停产或减产,新增产能的投放计划也被推迟,导致供需双弱的局面持续,直至今日,整体价格趋势呈现“L”形特征。
从期货市场来看,多晶硅期货的首批合约从PS2506到PS2512,有7个连续合约推出,挂牌基准价为38600元/吨。上市首日,主力合约PS2506开盘涨停后快速回落至41000元/吨,之后走势呈现震荡格局。次日,期货价格经历了先跌后涨的过程,最终收于42000元/吨,显示出市场对价格合理评估的逐步认同。对多晶硅期货价格的合理估值区间,低端可参照头部企业的现金成本,大约在39000元/吨;上限则与替代交割品的套利机会相关,约在46000元/吨之间。同时,考虑到期现商参与市场的合理成本,未来的价格波动中心在42000-43000元/吨。
在基本面分析方面供给端来看,目前多晶硅行业开工率较低,预测2024年12月全行业开工率仅为39%,与11月的47%相比,明显下滑。头部企业如通威股份与大全能源也相继采取了减产措施,通威开工率将由69%降至36%,大全则预计开工率降至39%。这种低迷的供给状态,加上光伏行业的自律进程,使得市场供给难以快速回升。此外,尽管预计2025年会有部分新增产能规划,但在当前市场行情下,这些新增产能能否顺利投产仍充满不确定性。
需求方面,现货市场成交有限,下游企业在前期订单执行和新订单签订上表现出较大的观望情绪。尽管近期小单和贸易商的订单有所上涨,但整体看来,下游大单成交情况并不理想,严重制约了价格的上行空间。从排产数据分析来看,预计在2024年12月下游硅片环节的开工率可达到46%,对应的产出为44.7GW。然而,考虑到市场的阶段性过剩,实际的需求并没有正真获得有效支撑。
库存水平是影响多晶硅价格的重要的条件。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20日,国内多晶硅库存达到25.9万吨,尽管有去库存的趋势,但目前库存水平仍处于历史高位,持续压制价格的上涨。在这种背景下,中长期来看,光伏行业的供给侧调控大多分布在于行业自律,尽管2025年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政策支持,但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需求增速放缓可能会限制价格的上行动力。
综上所述,当前多晶硅期货的42000元/吨价格已接近理论价格的中枢,意味着市场行情趋于理性。随着更多光伏公司参与套餐保值,借助远期价格信号做到合理的产能规划,管理价格风险,提升经营决策水平,有望推动光伏产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未来的市场走势仍需关注供需两端的变化,尤其是库存水平的逐步改善和需求的实质性恢复,这将是决定多晶硅期货价格的关键。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分析,能够为投资者和行业从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