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英利集团:在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
来源:ayx官网登陆    发布时间:2024-10-13 14:12:27

  全球金融危机给光伏行业带来了不利影响。中国一体化光伏产品制造商河北保定英利集团有限公司,是美国纽交所上市的全产业链光伏太阳能生产企业,也遭受冲击,资产缩水。面对金融危机,英利迅速进行了一系列战略调整,创造机遇,应对挑战。

  春节过后刚一上班,记者来到英利采访,看到一片繁忙的景象。据介绍,过去该企业每月出口10多个集装箱,而现在却每天保持出口30个集装箱左右。

  2008年,英利生产的280兆瓦太阳能电池组件,实现出售的收益85亿元,利润13.5亿元,出口创汇10.3亿美元,与2007年相比增长了100%。目前,该集团的生产合同已经签订到2009年下半年,订单达到600兆瓦,将确保现有生产体系正常运行并创造良好的价值。

  企业的兴旺,也给当地劳动力转移带来良好契机。企业在用工已达到5000多人的基础上,2009年还要扩大产能,新增1500至1700人。

  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分析,2010年全球光伏市场在各国政府的推动下将继续快速的提升,市场潜力巨大,并将更看重产品质量、价格、品牌和售后服务。为了扩建,英利将原来打算建办公楼的地方改建为后续扩建工程,把办公场所搬到了生产车间。

  采访中,记者在厂区多处看到这样一句标语:“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相逢智者胜。”用董事长苗连生的话来说,就是“危机来了,有危险存在,但也有机遇存在。对企业来讲,我更愿相信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相逢智者胜的道理”。

  新世纪初,太阳能产业的原材料竞争进入白热化。中国虽然是金属硅原料的主产国,但由于缺乏提纯技术,只能把半成品卖给欧美等少数发达国家,经过它们提纯后,再把它买回来做深加工。如此一卖一买的中间环节,技术发达国家就能获取几十甚至上百倍的利润。英利初入多晶硅太阳能生产行业时也找到它们购买原料,但国际行业巨头表示:要购买便宜的原料不是不行,但必须永远放弃原料提纯和铸锭的生产环节。

  作为民族企业,一时落后无可厚非,但让别人永远牵着鼻子走的事情却不能容忍。英利断然放弃了原材料的协议供应而使用了高价原料。如此一来,英利唯一的出路只能是以苦练内功、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来平衡终端产品价格。于是,如何消化高价原料成本就成了英利能否真正生存的根本。因此英利的革新和节约就成了公司发展的第一大事,以至在职工中间养成了一块包装板、一张隔离纸都要回收利用的良好习惯。

  2009年1月7日,英利海外上市公司宣布正式完成收购六九硅业。六九硅业于2008年4月15日正式开工建设,最终年产可达1.8万吨太阳能及电子级多晶硅。

  光伏产业界有一个“拥硅为王”的说法。据测算,这个行业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的80%左右在于硅料。而随着光伏产业在本世纪初开始发力,硅料的价格似乎坐上了火箭,从每公斤30美元左右一路飙升,到金融危机爆发前,已经涨到了450美元以上。

  事实上,英利原本有机会以永久牺牲从事硅料生产的机会得到相对便宜的硅料,但苗连生却几次放弃。

  “一旦签订这样的协议,短期内虽然能获得比较低价的硅料,但长远看来,最终结果就是永远受制于人。”苗连生说。他的计划是建设拥有一个完整产业链的太阳能光伏企业,硅料生产这一关系企业生命的环节不可或缺。

  金融危机让六九硅业的收购有了一个成熟的机会。从2008年9月15日雷曼公司倒闭开始,硅料的价格下降之快令人目瞪口呆。到目前,已经从最高的每公斤450美元,下降到每公斤150美元左右,而且这种下降趋势仍在持续。

  在英利集团首席战略官马学禄看来,六九硅业并入英利,至少有两大好处:扩大了英利的盘子,同时使英利成为一个拥有从硅料生产、切片、电池、组件一直到系统建设的真正意义上完整产业链的企业。

  六九硅业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第三代工艺(新硅烷工艺)进行生产,其特点是节约世界资源、成本低、成品率高,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副产品能够循环利用,环保、高效,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真正的完成了闭环式生产。

  目前,六九硅业一期3000吨工程总包已完成工程量的42.26%,计划今年国庆节前试车投产。

  日前英利发布了今年的预期目标:2009年预计发货量为550~600兆瓦。这是在美国上市的8家中国光伏企业中,极少数能预计产能扩张、利润增长的企业。同时,英利预计将成为这8家中少有能实现2008年经营目标的企业。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的光伏产业猛地发现:欧美市场需求急剧减少,许多企业已经拿不到订单。

  2008年10月28日,英利曾经邀请了200多名欧、美、亚等地区的客户到保定参加公司年会。到会客户对英利的产能、技术、设备、管理大加赞叹,流露出订货意向,却没有真正签订几份合同。

  马学禄介绍,各国政府还是积极支持太阳能发电的,现在的核心问题是,光伏产品价格太高,欧美市场没有能力接受。“唯一的选择,就是打一场价格战。”

  英利迅速降低电池、组件价格,从每瓦4美元以上,一口气降到3美元以下!市场反应出奇地好。

  2008年12月1日,英利与德国最大的光伏产品分销商IBC公司签订了两个合同,一个是2008年12月的11兆瓦合同,另一个是2009年80兆瓦合同,共计91兆瓦。2008年12月19日,英利分加别与德国City Solar、Wirsol签订了20兆瓦和15兆瓦的组件销售合同。

  口子一开,订单纷至沓来。到目前,来自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的订单及意向已超过计划产量。

  “价格大战的背后,是成本大战,而成本大战的背后,是技术大战。”马学禄介绍,2008年是英利的“技术、管理创新年”。一年中,集团公司加快了自主创新的步伐。2008年2月,英利全部实现了180微米硅片切割技术,按270公斤的硅锭计算,单锭切片稳定达到了9500片,每锭平均增加产量1300片,电池转换效率总体达到16%以上,光伏组件在行业内率先实现全自动化生产。

  而这仅仅是英利在技术创新领域的一个缩影。自从进入光伏产业以来,英利在多晶硅铸锭掺杂技术、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提升技术、组件生产检测、光伏与建筑一体化等太阳能电池生产及应用领域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成本下去了,技术上来了。”马学禄说,今后英利的良好表现不仅会体现在华尔街的股票在市场上买卖的金额上,也会体现在实实在在的产业高质量发展中。

上一篇:2021年我国硅基新资料工业链上中下流市场分析(附工业链全景图)

下一篇:我国学者成功设计出量子电池“蓝图”:尺寸更小、充电功率更强、充电容量更高【附太阳能电池技术赛道观察图谱】

  ayx官网登陆 版权所有©2005-2022    
  备案号:赣ICP备20008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