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当11月上旬《中国科学报》记者跟随福建省科协院士办前往该省莆田市仙游县采访时,却看到了另一番场景。
在企业自身努力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一德的技术上的支持下,新万鑫(福建)精密薄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万鑫公司)依靠生产冷轧取向硅钢,成功走上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之路。
院士的智力成果在企业得到完美转化,转而又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或许,这将给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众多企业一点启示。
新万鑫公司是福建省首批中外合资高新技术企业,主流产品为冷轧电工钢带和精密薄板。
“创新不是光喊口号就行,我们也是十年磨一剑。”谈及过去,新万鑫公司董事长张维林不胜感慨。
这家企业成立于1995年,经历了多次产业体系调整和转型升级。一开始,公司以生产小焊管为主。2002年左右,张维林第一次听说硅钢。这是一种高技术上的含金量和高的附加价值的产品,大多数都用在大、中、小型变压器、互感器以及电子变压器。
“当时我听说,1吨取向硅钢价值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而一般的钢材1吨才几千元。于是,我很好奇什么样的钢材这么贵。”张维林说,从那时起,他到处考察,了解这样的产品的生产技术,并和相关研究机构展开合作。经过近10年的技术攻关,公司初步生产出普通的取向硅钢产品。
产品是产出了,但问题也很突出。因为技术原因,该公司的高级别硅钢产品良品率较低,而且生产效率不高,市场竞争力并不是很足。
长期以来,福建省科协一直关心地方企业的成长。基层科协人员在得知张维林的难处后,将该问题反映到省科协。最终,福建省科协院士办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
王一德曾任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其自主开发的一整套冷轧无取向硅钢生产的基本工艺技术在国际上属领先水平。2013年左右,福建省科协院士办邀请王一德前来考察。经过认真磋商,他决定在新万鑫公司成立院士工作站,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团队,帮助该公司提高硅钢生产技术。
取向硅钢冷轧带要经过罩式炉的高温退火,而原来工艺高保温的时间是24小时。院士工作站从2014年6月开始试制高保温20小时的新工艺。结果,在质量没退步的情况下,每罩式炉退火一炉比原工艺节约4小时。新万鑫公司由此每月节约400小时,每年可节约10.4万度电。
取向硅钢120级别产品的每吨售价比130级别高300元。但在2013年4月前,该公司的120牌号率只有43%。院士工作站建立后,王一德团队开始发起针对120牌号率的攻关。
同时,他们加强与供坯厂的技术交流,确定生产的基本工艺,使热轧卷质量大幅度的提升。而热轧卷质量的提高,使120牌号率由43%提高到70%。
后来,随着该团队在别的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该公司成品的120牌号率又提升到85%。产品质量的升级直接带来了收入的增加。
“院士给公司能够带来的效益很明显,技术成果实现了转化,企业收入也得到增加。”张维林表示,院士工作站的建立解决了公司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
2010~2015年,专家们帮助新万鑫公司培养生产技术骨干22名。同时,公司年产量由1.2万吨提高到现在的2万多吨,吨钢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从3000元降低到1900元,公司年利润则由2012年的1000万元提高到3300万元。建站3年,院士专家工作站累计创效超过5000万元。
“可以说,院士专家对公司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张维林说。
目前,国内硅钢的需求量超过10万吨,很多要进口。张维林希望,在院士专家的帮助下,硅钢产量会促进提高,并且能替代进口产品。
中国金属学会电工钢分会秘书长陈卓则提出,随市场需求期望值的提高,普通取向硅钢产量在未来10年将减少80%,而对更高级别硅钢“HiB钢”的需求会大幅度的提高。“建立HiB钢生产线,是公司发展的必经之路。”张维林说,在专家的帮助下,公司已设计出HiB钢的整套生产线,并开始了部分建设。